历史

鲤鱼门海峡位于维多利亚港的东面,是香港和九龙间最狭窄的水道,属战略重地。面对欧洲列强威胁,英军于1880年代在海峡南边的筲箕湾阿公岩一带兴建一系列的防御工事,包括1887年建成的鲤鱼门炮台,其主要设施包括作为核心的堡垒,和中央炮台、西炮台、渡口和反向炮台,还有一个少数留存至今的布伦南鱼雷室。

为兴建堡垒,英国皇家工程兵首先从鲤鱼门岬角上移走面积达7,000平方米的泥土,然后建造14间窖室,辟作营房、弹药库、煤仓及厨房等,最后再填回泥土,将堡垒完全隐闭起来。大部分工程在1887年完成。堡垒中央建有露天广场,供士兵集散之用。堡垒配备两门6英吋隐没式后装炮,还有壕沟环绕作为屏障。堡垒炮台加上附近多座炮台可覆盖整个鲤鱼门海峡。 1890年代,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,布伦南鱼雷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下武器。

 

▲1908年英国军部绘制的鲤鱼门堡垒平面图,显示堡垒被壕沟环绕。图片由The National Archives (UK)提供
▲1908年英国军部绘制之鲤鱼门堡垒平面图,标示了堡垒各间窖室以及沟堡的用途。图片由The National Archives (UK)提供

至20 世纪初,英军在鲤鱼门两岸建立新炮台,包括在鲤鱼门要塞附近的白沙湾和西湾炮台,以及对岸魔鬼山的砵甸乍和歌赋炮台,以提升鲤鱼门海峡的防卫力量;位于鲤鱼门要塞的落伍火炮则陆续被移除。

 

▲ 1895年英国军部绘制的鲤鱼门要塞平面图(局部),可见布伦南鱼雷发射站及其配套设施分布在近岸的山上。图片由The National Archives (UK)提供
▲ 1935年鲤鱼门堡垒炮台内的6英吋隐没式后装炮

鲤鱼门地区是 1941 年香港保卫战中一个重要战场。 12月13日,守军从九龙的魔鬼山退守至香港岛后,日军即占据魔鬼山为观测点,炮轰港岛的英军设施数日。双方隔岸对峙数天,日军终在 12 月 18 日晚,兵分三路登陆香港岛鲤鱼门一带。由于双方实力悬殊,鲤鱼门炮台、鲤鱼门军营及西湾炮台在五小时内相继失守。

战后,鲤鱼门炮台已无战略价值,英军把要塞用作训练基地,至1987年全部撤走,用地交予香港政府。前市政局鉴于鲤鱼门炮台的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,于1993年决定将之修复,并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。 2000年7月25日,香港海防博物馆正式开放。

 

▲ 1990年代中的鲤鱼门堡垒之鸟瞰照
▲1999年1月,修复中的鲤鱼门堡垒之鸟瞰照
 
img1
喷射机